开栏语苏州恒泰配资
八十载春秋划过历史的天空,硝烟散尽,而铮铮铁骨犹在岁月中回响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即日起,“留坝发布”微信公众号推出【永不褪色的红】专题栏目,将笔触和镜头对准那些为我们今日和平与安宁奉献一生的英雄们——他们是跨过鸭绿江、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老战士;他们是挺进雪域高原、肃清匪患的西藏剿匪英雄;他们是血脉中流淌着忠诚与担当、三代从军的红色家庭。
每一道皱纹都刻着一段历史,每一枚勋章都藏着一个故事。他们是活的历史教科书,是行走的英雄丰碑。让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故事,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,感悟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,让历史的信念跨越时空、薪火不息。
“从小听着爷爷、爸爸的故事长大,从军报国的信念早就在我心里扎了根……”李佳豪的话语里,藏着一个家庭跨越半世纪的军旅情结。从1968年爷爷李建国踏进军营,到2022年孙子李佳豪接过钢枪,祖孙三代接力从军,变的是岁月流年,不变的是忠诚信仰和家国情怀。
展开剩余78%“那个年代苏州恒泰配资,国家一声号召,我们就往部队冲。”提起6年军旅生涯,李建国的记忆依旧清晰。1968年,正值国家建设初期,物质条件的匮乏,让军营生活充满挑战:缺少御寒的营房,就自己动手挖地窝子;缺乏训练器材,他们就因地制宜开展训练;粮食供应紧张,每一粒米都省着吃。
苦吗?当然苦。可这份苦没磨掉半分斗志,反倒把他的性子淬得像钢。“当兵是多大的光荣啊!保家卫国,本就是咱男人的本分。”李建国说得实在。1974年退伍后,他把军营里的习惯保留了一辈子,每天天不亮就早起跑操,被子永远叠得方方正正像“豆腐块”,家里的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,就连吃饭也从不浪费一粒粮食。
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坚持,像颗种子,悄悄落进了儿子李海峻的心里。
“小时候最爱上的‘课’,就是听爸爸讲部队的故事。”李海峻回忆,父亲总把“当兵后悔三年,不当兵后悔一辈子”挂在嘴边,也总教他“做人要能吃苦、遇事敢担当”。耳濡目染间,“参军”成了李海峻从小到大的梦想。1993年,刚高中毕业的他,毫不犹豫地报名入伍,循着父亲的足迹走进了军营。
与父亲的年代不同,李海峻服役时,恰逢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期——部队里列装了新型装备,训练内容也更注重科技含量,对士兵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“光有热情不够,还得有真本事。”为了跟上部队发展的脚步,高中毕业的李海峻把训练之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,抱着军事科技书籍啃理论苏州恒泰配资,跟着老兵钻装备、练操作,一遍遍向班长和技术骨干请教。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,他很快从新兵里冒了尖。
“当兵那几年,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责任和担当。”退伍后,李海峻成了一名基层干部。走村入户时,他总带着部队的严谨——群众的诉求记在本子上,更刻在心上;解决难题时,他揣着军人的担当,从不推诿。在他看来,这是换一种方式“守护”家国。
2022年,孙子李佳豪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“接力棒”。“从小听爷爷讲故事,看爸爸的军装照,我就立志长大后也要当兵。”李佳豪说。虽知军旅艰苦,但能够延续家族传统,他内心充满自豪。训练累到抬不起胳膊时,他会想起爷爷说的“再难也要咬着牙坚持”;遇到难题想放弃时,父亲“敢担当、不服输”的叮嘱就会在耳边响起。
几年的军旅生活,他不仅练出了过硬的军事素质,更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强烈的集体意识。“部队像个大熔炉,把我从‘孩子’炼成了能扛事的男子汉,这些经历会让我受益一辈子。”
在这个三代从军的家庭里,军旅情怀早已融入日常。饭桌上聊的是部队生活,建军节和国庆节是最被重视的节日,甚至连家庭教育都烙印着军人作风——重纪律、讲原则、有担当。
“部队是个大熔炉,进去是铁,出来是钢。”李建国常对子孙说的这句话,成了三代人的共鸣。翻开李家的相册,三张参军留念照格外醒目,1968年的黑白照上,李建国眼神如炬;1993年的彩照里,李海峻身姿挺拔;2022年的数码相片中,李佳豪笑容自信。54年流转,照片从黑白到彩色,军装从旧式到新式,可眉眼间的忠诚与坚定,一点没变。
一家三代从军路,是千万中国军人家庭的缩影苏州恒泰配资,更是中华民族爱国拥军传统的生动注脚。军装会更新,装备会升级,但深植于中国军人心中的忠诚与担当,永远是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——而这,正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。(记者:张威 刘钰昕 张鑫 通讯员:县人社局 王涛)
发布于:北京市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