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人的 “碳水脑袋” 体质来源于对稻米的执着。从油润鲜香的肠粉到粒粒分明的煲仔饭,从咸鲜四溢的烧卖到香糯可口的砂锅粥——在广东人心里宏琳优配,“食饭大过天”,而一日三餐中无处不在的米食也让 “晕碳” 成为了广东人别样的甜蜜烦恼。
作为岭南多元饮食文化版图中的重要一脉,米食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。温暖湿润的气候与肥沃丰饶的土壤孕育出优质稻米,在与岭南落地生根,粄、粿、籺等米制点心应运而生。当人们咬开软糯的粿、嚼碎清香的粄、品咂咸香的籺,尝到的不仅是稻米的本味,更是岭南大地上水与土的记忆——海风的咸、山岚的清、阳光的暖,在米香中流转千年。
潮汕粿:
01
节庆里的文化传承
粤东潮汕地区有“时节做时粿,时节食时粿”的传统,新鲜的在地食材被别出心裁地制成各式各样的粿皮与粿馅,承载着潮汕人顺应自然、“以食载道”的智慧。每逢节庆,家家户户都以粿为媒,祭祖祈福,传承家族的记忆与文化的根脉。
潮汕粿品多达百余种,尤以红桃粿最具节庆特色。其形状似桃、色泽粉红,作为潮汕地区祭祀与团圆不可或缺的象征,承载着潮汕人祈福祈寿的愿望。红桃粿的外皮选用优质稻米磨成细腻米浆,揉入红曲粉调色,再反复揉搓而成;内馅则常用糯米饭、猪肉、香菇、虾米等炒制。做好的红桃粿外皮晶莹软糯,内馅鲜香醇厚,既可以蒸笼炊熟后直接食用,也可以再放入油锅中慢火煎食。咬开柔韧的粿皮,滚烫的馅料裹挟着米香在口腔迸发,醇厚的咸鲜层层递进,香气四溢。每逢春节、元宵等传统节日,潮汕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红桃粿,在祠堂祭祖时摆上几盘,寄托吉祥如意、家族兴旺、福泽绵延的美好愿景。
Tips
揉粿皮时一定要用尽全力(划重点),使劲按压揉透,直至成团Q软。
粿品需待锅中水沸腾再放入蒸笼,加盖猛火蒸制,出锅后趁热在表面刷一层薄油,锁住水分,防止开裂。
粿品的制作不仅是对神灵的虔诚供奉,也是潮汕人匠心的细腻呈现。春节前,妇女们踏入田野采摘鼠麴草,取嫩芽部分洗净煮烂、除去涩味,再研磨碾碎与糯米粉糅合,裹入豆沙、芝麻等甜馅制成粿品,垫以芭蕉叶蒸熟。早在魏晋南北朝便有取鼠麴草制饼食的风俗,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鼠麴草“可入药,性平、味甘,能祛痰止咳”,以其为原料制成的鼠麴粿色泽翠绿莹润,入口绵软清甜,散发着天然的植物芳香。凛冬尚未褪去,春天的味道却已在一视、一嗅、一尝中具象化了。
Tips
清明前后是鼠麴草最为清香鲜嫩的时候宏琳优配,采摘后可以晒干储存一年,随取随用,但春天现摘现做的鼠麴粿才够清香!
除了在节庆与民俗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,粿也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寻常身影,是潮汕饮食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。栀粿、油粿、甜粿、咸水粿、朴籽粿、无米粿、菜头粿......粿陪伴着潮汕人的每一个寻常日子,一缕以米香为底色的味道,成为潮汕人铭记先辈、维系族群情感的纽带,延续着代代相传的记忆与深情。
客家粄:
02
山林间的岁月坚守
翻越山脉,在粤北客家聚居地,“粄”是客家人舌尖上的乡愁滋味。晋代葛洪《要用字苑》中记载:“粄,糍类也”。历经千年演变,“粄”一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极为少见,仅在客家方言中作为凝聚族群认同的饮食符号而流行。客家人对粄食的坚守起源于晋代,部分中原汉族不堪战乱南下迁徙,为岭南带来了成熟的耕种技术,在文化交融中碰撞出多元的饮食文化,在颠沛流离中淬炼出独特的饮食智慧:以山区易得的稻米为主材,与当地物产结合,通过捶打、发酵等工艺,将粗粝朴素的食材转化为耐储便携的粄食,在漫漫长途中,成为客家人重要的果腹之粮。
黄粄是客家地区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小食,制作工艺极为繁琐。在梅州平远、兴宁等地,黄粄是年夜饭的必备菜肴,其金黄的色泽象征富贵吉祥。“打黄粄”需选用一年一熟的山地禾米,以黄栀子树烧灰、滤水、浸米。蒸熟的禾米需经石臼和木杵反复捶打、舂击,再揉捻成长条、抹上茶油定型,方能制成柔韧弹牙的粄团。稻米的天然风味与黄栀子的草木甘香相互融合,具有护肝、利胆、祛湿的功效。黄粄食法多样,可蒸至软糯香甜,可煎至焦脆酥香,亦可炒制鲜咸入味,或切片晒干用于煲汤解暑,为居于“雾潦炎热之地”的客家人带来几分爽利。
Tips
禾米≠去壳稻米!禾米是梅州市平远县八尺镇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山冷田野生谷种,在纯净山水间生长,一年一熟,产量仅为普通杂交水稻的三分之一 ,却自带独特而醇厚的米香。怎么买?去平远县各个小镇的墟市,阿婆们用竹篮装着叫卖的,一闻便知是新米。
发粄,又称“碗粄”“笑粄”,客家人将红曲与米浆混合发酵,倒入小陶钵中蒸制。在高温和水汽的催化下,发粄顶部膨胀开裂,客家人称为“笑”,寓意“笑开好运、喜事降临、财源广进”。蒸制良好的发粄色泽红艳、绵软香甜、浑圆可爱,是客家地区重要的节庆与祭祀食品。
Tips
发粄的发酵时间是关键,多一分则过,少一分则欠。发酵好的粄糊表面会出现许多“泡泡”,如果想要成功“开花”,这一步千万不能出错!
蒸制时要用中高火,多一点耐心,不要频繁打开锅盖宏琳优配,蒸汽跑走容易失败哦~
在勤劳的客家人手中,平凡的稻米与山水草木相融,变换出多样的形态。春节吃甜粄,清明蒸艾粄,暑夏熬仙人粄,冬至做萝卜粄......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早已融入客家人做事、做食的方方面面,是坚守,也是与一方山林水土相守相依的佳话,让散居四方的客家人无论身处何地,都能在熟悉的米香中找到几分来自故乡的慰藉。
粤西籺:
03
烟火里的匠心独运
再往西南,粤西大地的籺同样别具风情。
唐宋古籍中的“糠籺”原指粗劣的杂粮食品,粤西人却在漫长岁月的更迭中,将土地的馈赠、岭南的风土、山海的滋味细细调和,让“籺”演变为外形各异、口味丰富的地方美食,展现出粤西人包容的饮食态度与独特的创造力。
叶片宽大、脆嫩多汁的生菜在粤西人手中化作包裹食材的天然材料,以其为外皮制成的菜包籺具有“包财纳福”的寓意。糯米打底,七分瘦三分肥的腩肉搭配虾米炒制,干煸花生酥脆、脱皮绿豆绵密,充分混合后嵌入米团中,再用焯过水的生菜叶包裹蒸熟。柔韧的叶片锁住籺团的米香,又以清爽的植物清香中和馅料的浓郁,生菜甜、糯米暄、油脂香、花生脆、豆绵密、虾米鲜,山与海的滋味在口中碰撞交融,唇齿留香。
Tips
菜包籺内馅中的糯米需要提前用猪油炒香,米粒吸饱油脂后裹上生菜叶,蒸熟后连叶子都能嚼出油润的甜。
簸箕籺又名簸箕炊,是粤西最朴素的米食艺术。籼米浸泡磨浆,舀入簸箕,均匀铺满、蒸透,待表层凝固再添新浆,反复三次,制成的簸箕籺形如白玉,划成菱形小块,淋香油、撒芝麻、浇蒜蓉酱,无需繁复的雕琢,却以极致的性价比征服了街头巷尾的行人。开在三轮车上的簸箕籺档口随拉随卖,备料、出摊、叫卖、归家,日复一日,用最常见的食材、最简易的工具,在一簸一蒸、一浇一拌间,酿成一口细腻爽滑。
Tips
在粤西,簸箕籺的配料也分为众多“门派”,橄榄菜、韭菜油、辣椒酱、蒜蓉、香油、花生芝麻盐......你是哪一派?
带着柴火温度的籺,凝结着粤西人踏实坚韧、兼容并蓄的处世哲学,在传承与创新中,周而复始地续写着属于粤西的烟火故事。
广东稻作与食米的历史纵深可远溯至秦汉,从东汉《异物志》对岭南双季稻 “交趾冬又熟,农者一岁再种”的记载,到近代华侨将粿品技艺带往南洋,稻米始终是岭南文明流动与传承的重要载体。在潮汕祠堂香火缭绕的祭台上,在客家围屋水汽氤氲的灶台前,在粤西骑楼人声鼎沸的食肆间,岭南人把节庆之喜叠进粿皮,将故乡之思揉进粄团,让山岚海风沁入籺馅,让每一粒脱壳的稻米都完成了从田间到舌尖的最后的修行,将两千年的阳光雨露化作唇齿间的柔软。
真正的饱足,从来不只是胃囊的充实,而是对安稳与幸福的恒久向往。来到广东,不妨放慢脚步,在街头的小摊、在巷尾的老店,偶遇一份生僻拗口的、带着粤地方言的米制小食,在碳水的包裹中放空大脑,让自己“晕” 在这份跨越千年的美味里。
Tips
晕碳指南:如何“优雅地”沉醉米香?
跟紧墟市节奏,刚出炉的味道最为难得,带着热气、锅气和新鲜的风味,去晚了只能闻香。
认准“非遗”老字号,别被简陋的桌凳和隐蔽的店址劝退,那里的手艺最正宗,米香最地道。
学一句方言点单,轻松融入当地,解锁菜单之外的隐藏美味,获得惊喜的味蕾体验。
策划 / 悦游编辑部
编辑 / 任翀
撰文 / 巴巴江
图片 / 视觉中国
版式设计 / CNT ARTROOM
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